随着外商驻沪办事机构、三资企业的不断增多,来沪外籍人员家属、子女人数也急剧增长。为满足外籍人员子女能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望,优化投资环境,1989年以来,上海陆续开办了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初步形成了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体系,解决了外国人子女在上海接受本国式教育或接受中国的文化教育的问题。上海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小留学生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教育现象。
一、上海国际学校的性质、数量及类型
1.学校性质
上海的国际学校,又称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专门为在中国境内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员子女进行中等教学的机构,它包括普通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这些学校不招收中国学生。
2.学校数量
1995年,在上海的国际学校只有5所,最多只能容纳600个小留学生;1998年,上海有15所国际学校,在校(园)学生3300多人:而现在,上海已有28所供外籍人员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其中包括五所上海市重点学校设立的国际部,以及遍及上海各区的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7l所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
3.学校类型
目前上海的国际学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由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开办的国际学校(简称为“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如上海美国学校、上海英国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法国学校、上海德国学校、耀中上海国际学校、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和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等。
第二类是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如上海中学国际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国际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进才中学国际部,以及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 第三类是外国机构或个人开办的补习中心,如上海青海韩国人补习中心、上海飞翔日本人补习中心等。
第四类是遍及上海各区的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如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等。这类学校共有71所,并在继续增加。
二、上海国际学校的生源及师资
1.学校生源
(1)留学生的现状
上海的小留学生队伍现在每年以至少300至500人的速度递增。截止2003年上半年,上海国际学校的在校留学生已达8000多人,仅2003年上半年,上海本地的国际学校及各中学招收的外籍学生就有500多名。上海的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巴西、泰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一些海外华侨子女。如果把在上海各类国际学校就读的外籍中小学生集结起来,你将会看到一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八千余名学生的“小联合国”队伍。
(2)留学原因
①“随军家属”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国际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来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家属和孩子。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目前在上海投资的外资企业已达3000多家,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已超过六万。而他们的孩子迫切需要在上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照料。
②学汉语——成为国际人才
中国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使众多外国友人比以前更为关注中国和中国文化,留学中国学汉语是在适应国际环境,了解不同文化,为成为国际人才创造条件,这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种流行时尚,而这些接受过国际化教育,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在今后必然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优秀人才。
③继承父母的事业
有许多外籍投资者,他们的产业在中国,却苦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急需孩子来中国学习,甚至人读中国的大学。准备将来继承他们的事业,因为那时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为“中国通”了。
④低廉的大学学费
中国名牌大学对留学生的入学条件的宽松以及较低的学习费用吸引着众多的海外中学生来华留学,为进人中国名牌大学做准备。一个韩国留学生如果去美国读大学本科,要比到中国大学读书多花7至12倍的钱。如果去英国读大学本科,要比到中国大学读书多花3至4倍的钱。所以来中国留学是一件价廉物美的事情。
2.学校师资
(1)本国师资
本国师资主要存在于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中。他们采用的是本国管理模式。在此类国际学校中,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国际学校,90%以上的教师是来自母语为英语国家的本国教师,另外的10%左右则是教汉语的中国教师或职员;而以其他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国际学校,除了英语教师是来自母语为英语国家的教师,汉语教师来自中国,其他教师都来于各自的国家。留学生在这些国际学校学习就如同在本国学校学习,很少有陌生感和不适应。
(2)组合师资
组合师资主要存在于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他们采用的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在此类国际学校中。教师由本地或本校的中国教师和受聘的外籍教师组成。这些外籍教师主要来自于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并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他们担任的课程主要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而中国教师主要教授HSK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中国文化等一些中国学校教授的课程。在这些国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能同时学到两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课程。
(3)本校师资
本校师资主要存在于上海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本地学校。他们采用的是中国学校管理模式。在此类学校中,所有教师都是中国本校教师。在这些国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只能接受中国式的教育,学习中国文化课程。
三、上海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课程设置
上海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为“国际课程”、“本国课程”、“组合型课程”以及“中文课程”。
(1)国际课程
“国际课程”以英语为教学语言,采用英美式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最终进入英国和北美大学学习,如上海协和国际学校等。在这类学校中,中国文化课只作为一门兴趣课。
(2)本国课程
“本国课程”是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以母语和本国教学大纲为蓝本进行的教学,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进入本国大学学习,如上海德国学校、上海法国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等。同时,作为兴趣课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历史课程也是他们的教学内容之一。
(3)组合型课程
“组合型课程”采用的是中西方结合的课程。这类国际学校虽然也墓本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稍偏重于中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教学,主要目标是让留学生毕业后能进入欧美大学或中国内地大学学习,如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
2.教学方式
(1)本国式教学方式
本国式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于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中。此类国际学校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美式教育,采用英语授课,学生上课实行“走班制”;另一种是欧式教育和东方式教育,采用本国语言授课。
在此学习的留学生按所在年级上课,所学内容与在本国学习的内容相衔接,程度也相适应,而且,所处的母语环境缩短了他们在异地学习的过渡期,减少了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的矛盾。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于那些临时在上海居住,或者今后准备回国继续学习、升学的小留学生。其不足之处是来此就读的留学生都是来自本国的留学生,无法兼容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2)组合型教学方式
组合型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与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此类国际学校采用的是按年级或“走班制”的教学形式,教师用英语、中文或双语授课。
由于在此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不仅讲着各自的母语,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教学大纲的不同,所教内容深浅不一;另外,部分国家的学生升学和毕业时间的差异造成来此类国际学校留学的学习时间各不相同,因而也决定了此类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有着它自己的特殊性和独到之处,具有弹性特色的组合型教学方式也就应运而生。每位留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所学内容与在本国学习的内容相衔接,程度也相适应,从而缩短了他们在异国学习的磨合期,使他们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习惯上都能尽快地适应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那些有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时间到达的小留学生。
(3)中国式教学方式
中国式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于上海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此类学校采用的是本国的教学形式,学生按所在年级上课,教师全部用中文授课。由于此类学校是中国本地学校,他们是完全按照中国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来此类学校学习的外国小留学生必须接受全中国式的教育。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那些华裔留学生或有着相当汉语基础的留学生。
四、各类国际学校的特点
1.跨国界的本国教育
跨国界的本国教育是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的主要特点。
首先,这类国际学校招收的对象全是欧美及港台学生或本国学生。其二,采用各国国内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聘请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国教师,由他们负责学校的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其三,设置的课程是按照欧美学校课程的标准设置或各国国内教学大纲标准设置,并用他们各自的母语进行教学。他们的这些课程是得到各自国内大学的认可,所以从这些学校毕业并获得文凭的毕业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欧美大学或各自国内大学学习。其四,在此类国际学校就读的学费比较昂贵,一般一年学费约从10,000美金至21,000美金,虽然学费昂贵,但是许多留学生家长还是青睐这些学校,因为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国外一些大企业派驻上海公司工作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他们孩子在国际学校学习的这笔费用在家长所在的公司里是可以报销的。
2.中外组合型教育
中外组合型教育是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的主要特点。
首先,这类国际学校都是公立学校。国际部需经过中国政府部门的批准才可建立。这保证了在留学生的招生、收费等各项操作上的规范性,而且,这些国际部所在的学校都是上海的重点中学,有他们作为基础和后盾,确保了其拥有一支一流的师资力量、齐全完备的教学设施和高素质的在读学生,而且他们在软、硬件质量上也都是过硬的。因此他们可以招收所有外籍及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其二,基本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引进部分外籍教师,聘请本地教师进行教学与管理。其三,采取中西方结合的课程设置,略偏重于中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教学,使用英语、中文或双语授课。在此毕业的部分留学生也能进入欧美国家的大学学习,另有相当部分的留学生选择进入中国内地大学学习,尤其是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留学生,他们中绝大部分都能进入中国的一流大学深造。这一点是那些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所不能媲美的。这也是上海公立学校国际部的绝对优势。其四,相对于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在收费上明显低于前者,一年的学费约7,000美金至11,000美金,这对于许多留学生家长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孩子多年留学省下的钱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
3.随班就读教育
随班就读教育是上海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的主要特点。
首先,对于那些来上海投资、创业、工作,并且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中国通”的外籍人士,中国本地的教师和教育环境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更为直接、简便的途径。让孩子从小和中国学生在一起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使他们能很快学会汉语的发音和语调、说话方式,日常会话、习惯用语、养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一名“中国通”。其次,这类学校低廉的收费对那些既想让孩子来中国留学,而家庭收入又不是很富裕的留学生家长来说,这绝对是理想的学校。这类学校的收费一般一年约5200至33,000元人民币之间(约合630554,000美金)。
五、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的思考
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城市里,国际学校采用东、西方学校的教育特色,在管理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不仅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和深度的合理性给各国的留学生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同时,先进的教学理念、东西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升留级制度等都使上海的教育环境达到了优化的程度。
然而,由于各个国际学校有着自己特定的学生群体,自己的课程设置,再加上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不同类型师资的短缺等问题的存在,上海的国际学校还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
1.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生源
一些国际学校只招收本国的留学生,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一概不收,主要是因为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语言上无法过关。然而,一所国际学校如果不能容纳百川,就谈不上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2)外籍师资偏少
由于资金有限,一些国际学校引进的外籍教师偏少,大部分教师都是本校或本地的能说“一点”英语的教师,他们英语语言能力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以及知识面与国际水准的差距都给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有的学校除了英语是外籍教师上课以外,其他课程全部是中国教师用汉语授课。
(3)没有中文课程
由于一些国际学校主要是针对那些今后想回国深造的留学生而创办的,所以在这类学校中,专业的中文教师少,一般没有中文课程,即使有,中文课也是一种兴趣课,而不是一种规范化的知识的传授,因而毕业生就无法进入中国大学学习。
(4)没有国际文凭
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一些国际学校无法开设具有国际文凭的课程。这些学校留学生所获得的毕业证书主要是本国学校的初、高中文凭。这对于那些希望孩子去欧美大学读书的留学生家长来说不得不望而却步。
2.发展前景的思考
国际学校落户上海、本地国际学校的产生和成长固然值得欣喜,但是中国教育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
首先是国际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影响,在学校的管理上,由政府统一管理变为政府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让学校自主发展。这无疑给了学校一次较好的发展机会。学校该怎么运用好这一“自主”发展的良机,以期获得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如何获得较多留学生生源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培养必须国际化。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教师,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过关的基本教学才能,特别是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同时必须引进合格的外籍教师。如果一个国际学校没有名副其实的外籍教师,或者只有少数外籍大学毕业生和本地能说“一点”英语的教师给留学生授课,在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没有达标的情况下,怎么能教好学生、教会学生? 如此又怎么能吸引留学生?
三是课程设置必须有新的突破。在当今国际教育走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期间,单一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世界教育体制,必然会使留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留学生的流失。课程设置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定学什么变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教学,与国际课程接轨。
四是文凭的国际化。留学生留学目的不同促使国际学校选择不同的课程设置。如果没有一个能得到欧美大学承认的毕业文凭,这种国际学校的发展将会受到许多限制,生源会有很大的流失。当然,要想得到国际文凭组织的认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际文凭组织对提出申请的单位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并且还要对此加以验证。所以如何尽早获得国际文凭组织的认可也是国际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在办学和求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学校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等现状,发扬自己的强项和特色,用自己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当然,学校建设得再好,如果国外的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也是没用的。学校不能坐着等留学生上门,而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和宣传,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也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另外,国际学校不宜盲目开设过多。这需要政府部门作宏观上的调控,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办,不可追求学校数目而忽略留学生的来源,否则会造成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致使某些国际学校成为一个空壳和摆设。